NotebookLM 最新功能實戰:簡報生成+Deep Research 完整教學(2025)

目錄

上周客戶給我兩天時間,要一份「台灣健身產業數位轉型」的完整報告。

以前遇到這種需求,我會直接說「時間不夠」。但這次我用 Google NotebookLM 的最新功能,從收集資料到產出 15 頁簡報,只花了 2 小時多

客戶看到成品的反應:「這品質...你們團隊做的?」

我說:「就我一個人,加上 AI。」

他愣了三秒:「真的假的?」

如果你也有這些困擾:

  • 每天面對一堆文件、網頁、影片,不知道怎麼整理
  • 想快速掌握大量資訊,但沒時間一篇篇慢慢讀
  • 聽說 NotebookLM 很強,但不知道從何下手

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。

先說清楚:如果你是第一次聽到 NotebookLM,建議先看我之前寫的 NotebookLM 完整教學,那篇從註冊到基本操作都有講。這篇聚焦在2025年11月新推出的兩個超強功能:Slide Deck 簡報生成、Deep Research 自動研究,還有我實測後整理的完整工作流。

NotebookLM 是什麼?為什麼它不只是筆記軟體?

NotebookLM官網
NotebookLM官網

讓我用一個比喻:

傳統筆記軟體:你是圖書館員
→ 你寫筆記 → 軟體幫你存放 → 要用時自己翻

NotebookLM:你是教授,有個超強研究助理
→ 你給資料 → AI 幫你讀完、整理、分析 → 你問什麼,它答什麼

差別在哪?

舉個例子:你要研究「台灣電商市場趨勢」。

用傳統筆記要花 3 小時讀 10 篇報告、做筆記、整理架構。

用 NotebookLM 只要:把 10 篇報告丟進去 → 問「台灣電商市場 2024-2025 的成長趨勢是什麼?」→ AI 直接給答案,還標註來自哪幾份報告。

省下的時間:從 3 小時變 20 分鐘。

我真的在用的 6 個功能

NotebookLM 工作室
NotebookLM 工作室

講老實話,NotebookLM 有一堆功能,但我常用的就這幾個:

1. 智能摘要(救命功能)

上次客戶丟我一份 80 頁報告,說隔天要開會。我用 NotebookLM 丟進去,等了 3 分鐘,它給我 5 段精華摘要。

我看完摘要就去開會了。(對,我承認我沒看完整本)

2. 問答功能

開會時客戶會問細節,我就低頭用 NotebookLM 問:「報告裡有沒有提到 XX 數據?」它直接告訴我在第幾頁。

很方便,但大方向還是要自己掌握。

3. Slide Deck 簡報生成(2025年11月21日推出)

這功能我用過幾次後,現在做簡報都先用它產出初稿。

但要先說清楚:這不是真的「一鍵」生成。實際流程:上傳資料 → 選擇格式和長度 → 等待 3-5 分鐘 → 下載 PDF。

重要限制

  • 只能產出 PDF(不是原生 PowerPoint)
  • 要年滿 18 歲才能用(因為使用圖像生成組件)

但生成的簡報設計不錯——有專業的漸層背景、清楚的標題層級、協調的配色。如果需要套用公司品牌,再花 30-60 分鐘調整就好。

4. Deep Research 自動研究(2025年11月13日推出)

你給它一個主題 → 它自動上網找資料 → 整理成完整報告 → 每個論點都有來源連結。

Google 官方說它會「瀏覽數百個網站」,產出「多頁報告」(實測約 2000-4000 字)。

這功能完全免費,不需要付費訂閱就能使用。

以前要花半天做的市場調查,現在 15 分鐘搞定。

5. Audio Overview 音檔(偶爾用)

把你的資料變成「兩個 AI 主持人的對話」,適合通勤時用耳朵學習。支援 80 多種語言(包含繁體中文)。

6. 學習指南(學生會愛)

自動產出重點整理和測驗題,適合準備考試或學新東西。

跟其他 AI 工具有什麼不同?

使用情境推薦工具
整理大量文件NotebookLM
深度寫作和分析Claude AI
快速問答ChatGPT
自動市場調查NotebookLM
快速產出簡報NotebookLM

我的使用習慣:

  • NotebookLM 整理資料、做研究、產出簡報(每週 10-15 小時)
  • Claude AI 深度寫作、邏輯分析(每週 8-12 小時)
  • ChatGPT 快速問答、程式除錯(偶爾用)

NotebookLM 快速上手:5分鐘開始用

第一步:打開就能用

前往 NotebookLM 官網,用 Google 帳號登入。

就這樣,沒有註冊流程、不用綁信用卡。

年齡限制

  • 一般功能:13 歲以上
  • Slide Deck 簡報:18 歲以上

第二步:建立筆記本

點「Create new notebook」,取個清楚的名字。

❌ 「新筆記本」「專案 1」
✅ 「台灣電商市場研究 2025」「讀書筆記:原子習慣」

NotebookLM 台灣電商市場研究 2025
NotebookLM 台灣電商市場研究 2025

名字取清楚一點,AI 會根據名字理解你要做什麼。

第三步:上傳資料

NotebookLM 的邏輯:你給資料 → 它幫你整理。

它可以吃這些格式:

  • PDF 檔案、網頁連結、YouTube 影片(抓字幕)
  • Google 文件、純文字檔、音訊檔

NotebookLM 可以上傳多個來源到同一個筆記本,並處理大型文件。對一般使用來說,容量絕對夠用。

第四步:開始問問題

資料上傳完,就可以問:

  • 「這些資料的核心重點是什麼?」
  • 「有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?」
  • 「作者對 X 的看法是什麼?」

AI 會從你上傳的資料中找答案,並標註來自哪個來源。

重點:它只會回答「資料裡有的內容」,不會瞎編。這點超重要,幻覺率很低。

殺手級功能(一):Slide Deck 簡報生成實戰技巧

NotebookLM 簡報功能
NotebookLM 簡報功能

為什麼這功能實用?

ChatGPT 生成簡報:你描述內容 → 它根據「想像」產出大綱
NotebookLM 的邏輯:你上傳資料 → 它分析後產出「有根據」的簡報 → 內容都有來源出處

差在哪?ChatGPT 是創作,NotebookLM 是整理。

3個讓簡報品質更好的技巧

技巧 1:精選資料來源(不是越多越好)

我第一次用時犯了個錯:把 20 篇文章全丟進去,結果生成的簡報超級雜亂。

後來我學會了:3-5 份高品質來源,遠勝過 20 份雜亂資料。

情境建議來源數量來源類型
市場分析報告3-4 份產業報告、統計數據、專家分析
產品介紹簡報2-3 份產品文件、用戶反饋、競品比較
學術論文簡報1-2 份核心論文、相關研究

技巧 2:善用「引導式命名」

NotebookLM 會根據檔案名稱和筆記本名稱,來判斷簡報的主題和重點。

不好的命名:筆記本「新專案」、檔案「報告 1.pdf」
好的命名:筆記本「台灣電商市場 2025 趨勢分析」、檔案「台灣電商成長數據 2024」

技巧 3:了解簡報類型與選項

格式類型

  • Detailed presentation(完整簡報):10-15 頁,適合正式報告
  • Speaker slides(演講者幻燈片):5-7 頁,適合演講搭配口述

長度:Short / Medium / Long
語言:80 多種(包含繁體中文)
自訂提示:可加入特殊要求

設定完成後,點擊生成,等待 3-5 分鐘

真實案例:市場調查簡報實測

背景:客戶要我分析「台灣健身產業的數位轉型趨勢」,時間兩天。

我的做法

  1. 花 1 小時找到 4 份產業報告
  2. 全部上傳,筆記本命名:「台灣健身產業數位轉型 2024-2025」
  3. 選「Detailed presentation」,等待 3-4 分鐘
  4. 下載 PDF,檢視 13 頁簡報

結果:生成的簡報包含產業現況、數位轉型趨勢、成功案例、挑戰與機會、未來預測。每一頁都標註數據來源,超級專業。

需要調整的部分

  • 套用公司品牌模板(花 30 分鐘複製到 PowerPoint)
  • 補 3 張趨勢圖
  • 改寫結論頁

總時間:2 小時半(以前要 6-8 小時)

簡報功能的 5 大限制

限制 1:只能輸出 PDF

不能直接導出成 PowerPoint。需要編輯就得手動複製貼上,重新調整格式。

限制 2:客製化有限

設計其實不錯(有專業配色、排版),但不能改變風格。如果公司有品牌規範,需要手動調整。

限制 3:缺少圖表

只會產出文字內容,不會自動生成圓餅圖、長條圖。需要視覺化就得自己做圖。

限制 4:有時會漏掉細節

產出後一定要對照原始資料檢查。Google 官方也警告:「可能包含視覺或事實上的不準確之處。」

我的真心建議:把 Slide Deck 當成「超快速的初稿產生器」,期待它給你 70-80 分的架構,剩下 20-30 分靠自己優化。這樣最實際。

殺手級功能(二):Deep Research 深度研究實戰

為什麼不只是「自動 Google」?

傳統 Google 搜尋:你想關鍵字 → 判斷哪些可信 → 一篇篇讀 → 整理成報告(3-5 小時)

Deep Research:你給主題 → AI 自動規劃搜尋 → 過濾低品質來源 → 產出結構化報告(10-15 分鐘)

差別是你從「資料收集員」變成「策略思考者」

Deep Research 的兩種模式

Deep Research 的兩種模式
Deep Research 的兩種模式

Fast Research:幾乎即時,適合快速了解陌生主題

Deep Research:需要幾分鐘,適合全面簡報和深度分析,可以在後台運行

關於來源和長度

  • Google 官方說會「瀏覽數百個網站」(沒公開具體數字)
  • 報告被描述為「多頁報告」(實測約 2000-4000 字)

重要:這功能完全免費使用!

4 個步驟做好市場調查

第一步:設計好問題(關鍵!)

不好的問法:「台灣 AI 教育市場」

好的問法:「台灣 AI 教育市場在 2024-2025 年的規模、成長趨勢、主要業者、目標客群分析」

我的問題設計公式

[主題] + [時間範圍] + [要分析的面向]
情境好的問法
競品分析「Notion AI、ChatGPT、Claude 在筆記輔助功能的比較:功能差異、價格、適用場景(2025年最新)」
產業趨勢「台灣電動車充電站 2023-2025 發展現況:數量分布、主要業者、使用率、未來計畫」

第二步:選擇研究深度

我做商業調查都選 Deep Research,內容更完整,引用來源更多。

第三步:檢視報告並追問

報告產出後,結構通常包含:

  • Executive Summary(執行摘要)
  • Key Findings(核心發現)
  • Detailed Analysis(詳細分析)
  • Sources(來源清單)

重點:不要拿到報告就滿足,要繼續追問細節。

問 AI:「剛剛提到的市場規模數字,有沒有更詳細的細分數據?」

第四步:驗證關鍵數據

AI 整理的資訊通常是對的,但偶爾會誤判或過時。

一定要驗證:具體數字、時間點、公司資訊
可以信任:趨勢判斷、常見做法、使用者痛點

我的做法:把關鍵數據標起來,點擊來源連結,快速確認。通常 5 分鐘就能檢查完。

Deep Research 的 3 大應用場景

場景 1:競品分析(我最常用)

問:「Notion、ClickUp、Asana 在 2025 年的功能比較:核心特色、價格方案、適用團隊規模、用戶評價」

AI 給我約 3000 字的報告,包含功能對照、價格比較、適合的團隊類型。我只花 20 分鐘調整格式,直接變成客戶報告。

場景 2:產業研究

問:「台灣咖啡外送市場 2024-2025:主要業者、市佔率、商業模式、消費者偏好」

報告涵蓋市場規模估算、各平台策略差異、消費者行為數據、未來趨勢預測。

場景 3:文獻探索

問:「遠距工作對員工生產力的影響:2020-2024 主要研究發現、正面與負面影響、影響因素、企業應對策略」

AI 整理出研究共識、爭議點、關鍵影響因素、實務建議。

3 個進階技巧

技巧 1:分階段深入

如果主題很大,不要想一次搞定,要分成多個小主題。

錯誤:一次問「AI 產業的完整分析」
正確:分三次問市場規模、企業應用、技術趨勢

技巧 2:善用時間範圍

我的問法一定會加「2024-2025」或「最近一年」,避免找到舊資料。

技巧 3:結合現有資料

  1. 先用 Deep Research 做廣泛調查
  2. 再上傳具體報告到同一個筆記本
  3. 問:「根據我上傳的報告和你搜尋的資料,這兩者有什麼差異?」

這樣能發現「官方說法」vs「實際狀況」的落差。

真心建議:Deep Research 給的是「70-80 分的初稿」,永遠要花 20-30% 的時間驗證關鍵資訊、補充自己的觀點。把它當助手,不是替身。

進階組合:NotebookLM + Claude AI 的黃金工作流

為什麼需要兩個工具?

NotebookLM = 私人圖書館管理員(擅長:整理資料、快速查找)
Claude AI = 專業顧問(擅長:深度分析、創意產出、長文寫作)

所以我的工作流:NotebookLM → 整理資料、產出架構Claude AI → 深化思考、優化內容

實戰:寫一篇深度文章的完整流程

任務:寫一篇「台灣遠距工作趨勢分析」,4000 字,要有數據和深度觀點。

階段 1:用 NotebookLM 收集整理(30分鐘)

  1. 上傳 3 份報告 + 5 篇新聞 + 2 支訪談影片
  2. 問:「這些資料的共同點是什麼?」「有哪些具體數據?」
  3. 整理出架構:「幫我規劃一篇文章的大綱」

階段 2:用 Claude AI 深化寫作(60分鐘)

把 NotebookLM 整理的素材貼給 Claude,開始深度創作。

為什麼用 Claude?長文邏輯更連貫、幻覺率更低、思考深度更好。

階段 3:回到 NotebookLM 驗證(15分鐘)

問:「我的資料裡有沒有支持『遠距工作降低離職率』這個說法?」

如果 Claude 的論點找不到根據,就調整說法。

總時間:約 2 小時,但品質遠超過從零開始寫的版本。

3 個組合技巧

技巧 1:建立「素材庫」筆記本

我有一個常駐筆記本叫「靈感素材庫」,放看過的好文章、產業報告、有趣的研究。

要寫文章時先問:「有沒有跟 X 主題相關的資料?」省去重新搜尋的時間。

技巧 2:善用「摘要→擴寫」流程

  1. NotebookLM 產出簡短摘要(200-300 字)
  2. 貼給 Claude:「請根據這個摘要,擴寫成 1500 字的深度分析」
  3. 確保內容「有根據」又「有深度」

技巧 3:交叉驗證避免錯誤

當 Claude 提出重要論點時,回到 NotebookLM 問:「我的資料裡有沒有支持這個說法?」

永遠不要 100% 相信 AI,兩個工具交叉驗證最安全。

完整工作流:2 小時產出市場調查報告

任務:客戶要一份「XX 產業的市場概況」報告。

第一階段:Deep Research 廣泛調查(30分鐘)

  1. 建立筆記本:「XX 產業市場調查 2025」
  2. 啟動 Deep Research 模式
  3. 輸入完整問題(包含市場規模、業者、競爭態勢、趨勢)
  4. 等待 10-15 分鐘產出報告
  5. 標記關鍵數據和論點

第二階段:補充專業資料(20分鐘)

  1. 根據發現,找 2-3 份專業報告
  2. 上傳到同一個筆記本
  3. 交叉驗證,確認關鍵數字

第三階段:生成簡報架構(15分鐘)

  1. 點擊「Create Slide Deck」
  2. 選擇「Detailed presentation」
  3. 等待 3-5 分鐘
  4. 下載 PDF 檢視

第四階段:優化內容(40分鐘)

  1. 把 PDF 內容複製到 PowerPoint
  2. 補充深入分析(可用 Claude AI)
  3. 加入圖表

第五階段:最終調整(20分鐘)

  1. 美化設計
  2. 回到 NotebookLM 驗證數據
  3. 輸出成 PDF

成果:15-20 頁、有數據支撐、有深度分析的市場調查報告

省下的時間:以前 1-2 天,現在 2-2.5 小時

寫在最後:AI 工具的真正價值

用了 NotebookLM 幾個月,我最大的體會不是「AI 有多強」,而是它改變了我對工作的想法

以前我總覺得,花時間整理資料、製作簡報、寫報告,是工作的一部分——很煩,但沒辦法。

現在我知道,這些「重複性高、創意性低」的工作,根本不該佔我太多時間。

真正有價值的是

  • 思考這些資料背後的意義
  • 提出別人沒想到的觀點
  • 做出更好的決策
  • 創造獨特的內容

AI 工具的價值,不是取代你,而是讓你有更多時間做這些「只有人類能做好」的事。

但也要記住這些工具的限制

Slide Deck 只能輸出 PDF、需要手動轉換、設計客製化有限、可能有錯誤。

Deep Research 提供初步研究、關鍵數據需要驗證、不能完全取代深度分析。

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,想開始試試這些功能——這週就找一個小專案,用我分享的工作流操作一次。

我敢打賭,你會驚訝「原來還能這樣用」。

工具一直在進化,重點是你有沒有跟上


延伸閱讀
2025 年最值得試的 8 款免費 AI 工具(我每天都在用)
2025最新AI原型工具完整評測:Claude、Lovable、Gemini功能全對比

延伸閱讀